影視特效
表現手法電影是表現的藝術,創作者通過視聽語言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表現人物的情感,感染觀眾。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影視特效把許多原來電影表現不了的題材搬上了銀幕,建立了全新的電影語言樣式和風格。為創作者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電影人的思想從技術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通過影視特效,導演能夠創造出原本沒有的人、景、物,能復原龐大的古代建筑,能讓現代人和歷史人物對話。還能根據風格和劇情的需要調整攝影機的視點和運動軌跡。
數字特效將與人景物、聲光色、鏡頭運動等一起被歸為視聽語言的元素,可以想象,沒有數字特效就沒有《駭客帝國》,也沒有《駭客帝國》式的敘事結構和哲學,也沒有被視為典范的靜止旋轉視角的影像。因為在創作者沃卓斯基兄弟在編寫劇本的時候就開始以影視特效的思維來敘述故事,渲染畫面了。他們不僅創造了許多新的拍攝制作技術,也創造了利用特效才能實現的畫面語言、敘事語言。
特效前景中國影視行業迅猛發展,國內不少著名導演的影片紛紛重金謀求好萊塢等國外團隊的技術支持。而一些資金不足的劇組卻只能回避特效,使其視覺效果大打折扣。無論是關于歷史的《辛亥革命》,還是東方魔幻大片《畫壁》,又或是特效鏡頭超過1500個的《白蛇傳說》,都足以展示影視特效技術在這個視覺時代的潛力。
當特效技術席卷熒幕,為觀眾帶來巨大的視覺享受之時,電影相關人士也進行著思考與探討。在分析國內外視覺特效制作現狀時,相關專家表示中國其實已具備制作大片的基礎,電影投資在制作預算上已逐年增加,而與好萊塢技術差距則是逐年縮小,"雖然短期達不到好萊塢的量度,但可以接近其精度"。好萊塢影視覺特效制作經歷了幾十年的技術沉淀與經驗積累,國內的同行們無需操之過急,應抓住發展契機,培養人才。
不少電影制作團隊已經開始使用特效技術,相對較低的資金投入與豐厚的回報。
在影視中,人工制造出來的假象和幻覺,被稱為影視特效(也被稱為特技效果)。電影攝制者利用它們來避免讓演員處于危險的境地、減少電影的制作成本,或者理由更簡單,只是利用它們來讓電影更扣人心弦。
微型模型:人、妖怪、建筑物以及交通工具的模型都被用來制作電影特效。當模型必須被移動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中的任意一種來移動它們:用手、機械,或者電來使它們移動。運用手工來移動它們需要很長時間,因為模型在銀幕上一秒種內的活動,至少需要有24個動作。
影視特效做為電影產業中或不可缺的元素之一,為電影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電影電視作品中為什么要出現特效。
1、影視作品的內容及片中生物/場景有的完全是虛構的,現實中不存在的,比如說怪物,以及特定星球等。既然不存在,但是需要在影視中呈現出來,所以需要這方面的專業人士為創造和解決。
2、現實在可以存在,但是不可能做出某種特定效果,同樣也需要特效來解決。比如說,某人從三十層樓跳下來,現實中不可能讓演員這么做,這就需要電腦合成。另外就是現實中完全可以呈現,但由于成本太高或效果不好,就必須用特效來解決。比如戰爭片中常見的飛機爆炸等。
近幾年國內CG特效進步明顯,比較有名的公司有中影集團的華龍公司,打著美國旗號的BASEFX公司等,還有一些國外特效公司在中國的分部,比方說多特蒙德、視點特藝等。但總體來說,國內CG特效水平與前述三家公司差了幾個等級。如果說工業光魔是博士生,那么國內最好的公司也就高中或中專生的水平。
香港特效公司代表有萬寬和先濤數碼等,FATFACE也不錯,主要作品有周星馳的功夫、風云決、長江七號、機器俠等,水平介乎與大專與本科生之間。 國內電影投資較大而特效比較復雜的電影如唐山地震、赤壁等,主要部分都交給香港或國外特效公司完成。除去華龍等少數幾家公司,國內絕大多數影視特效制作公司靠一些相對初級的電視劇特效和低成本電影生存,特點是制作費用低,要求也不高,從業者勉強生存。
由于近千家大學開設了動畫等相關專業,以及北京上海深圳林林總總數百家MAYA培訓機構,初級人才已遠遠超過市場需求,動畫畢業生平均動畫就業率估計不超過百分之三十,剛就業的工資也大都800-3000左右(北上廣)。無數學生花掉高額學費和培訓費,卻無法在行業立足;而院校及絕大多數培訓機構為了自身利益,不遺余力鼓吹CG行業及影視特效行業等缺口十萬十五萬,一聲嘆息。
國內電影業種,從投資人、制片人,到導演,對影視特效的認識還處在很緩慢的發展階段,盡管人們都看到了美國影片帶來的沖擊。在我們已經具備了影視制作的能力的今天,大眾和媒體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并不是關注整個行業,而是關注美國電影中影視特效的同時,兼顧國內影視特效行業的一種關心。除了從業人員本身,并沒有很多關心影視特效工作。
在這種大環境下,影視特效的運用基本上有以下三種情況:
(1)導演對影視特效感興趣,想做些嘗試。但嘗試的規模很小,不是電影生產的全過程中,所以不能達到很深刻的效果。
(2)在不考慮回報的影片中,影視特效的到了比較充分的應用。如:沖天飛豹、驚濤駭浪。
(3)影片創作者希望影視特效給影片增添些亮點和賣點。在《致命一擊》中,用計算機輔助完成了一些很難實現或根本不能實現的鏡頭。
總而言之,影視特效尚未形成一種很規范的商業操作。真正處于商業目的的實用影視特效的影片很少,所以影視特效制作行業并沒有形成。缺乏專業人員的窘境也困擾著這個尚未成型的行業,從事影視特效制作的人員很少是電影行業出身,多是計算機專業和美術專業的人員。對活動影像的理解還不夠,用視聽語言講故事的本領還不強。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影視特效的本質和作用逐漸被我國的電影人認可,并加以使用。